梦里依稀数菊花
作者:怖慑时间:2025-05-09 19:58:01热度:0
导读:菊花。它的色泽清丽,却只爱偏居一隅;它身怀暗香,却不倚香气献媚;它看不惯桃李争春,就毅然离开,前往西风瑟瑟的秋季。它是真正的“花之隐逸者”。若要说人中之菊,恐怕只有陶渊明堪受此誉了。陶渊明生在历史的秋
菊花。它的色泽清丽,却只爱偏居一隅;它身怀暗香,却不倚香气献媚;它看不惯桃李争春,就毅然离开,前往西风瑟瑟的秋季。它是真正的“花之隐逸者”。
若要说人中之菊,恐怕只有陶渊明堪受此誉了。
陶渊明生在历史的秋季:东晋。这一时期,汉族王朝偏安江南,吏治黑暗之极。陶潜的曾祖父陶侃本是东晋重臣,奈何陶侃逝后家道中落,到了陶潜的时候已是困顿矣。
陶渊明自幼学习儒家典籍,看见书中写着“达则兼济天下”,不觉豪气顿生。早年他踏上仕途,一方面缘于其济世之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中兴家族。靖节先生生性耿介,不见容于世俗。有如此秉性,在当时的官场可谓犯了大忌。他为官十五年,不过是参军、县令一类小官,整日行那些官场缛节,使他深感于心有违。遂在任彭泽令期间,“守拙归园田”,辞官躬耕去也。
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一步偏又难退之极。谢灵运与陶潜一样,都是望族之后;其于政坛不顺之时,诗中也常有归隐之意——不过是说说罢了,谢公心仍恋栈,放不下名利,终究没下决心隐退,卒被迫政变而遭诛,自取灭亡耳。同一时期的陶渊明则坦然得多。重翻儒经,“兼济天下”后面分明写着“穷则独善其身”。道家也说:“圣人无名”。陶渊明回首往事,感叹“误入尘网中”。现在的他远离世俗,只关心农事而已。是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姑且学那东篱菊花,安于“三径”“衡宇”之间吧!复返自然吧!忘却从前吧!
但真的什么都忘了吗?《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洞天,难道不正是对世间苛政的讽刺吗?醉卧新丰,难道不是为了排遣愁思、消磨壮志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不是为了遮掩心底曾经的壮志?“戴月荷锄归”时,有没有忽然记起少时的梦想?但陶渊明终究在忘却与牢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躬耕几年之后,他已不必再为回忆而痛苦了。“乐夫天命复奚疑!”
只是偶尔,在采菊花时对着南山发呆。不知他此刻又想起了什么?
转眼已是千年之后。又是一个肃杀的秋。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的东篱下菊花正发。
不知如今花期几何?【2006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