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教育的方式千千种,教育的目的却一个,即促使人更好、更快地进步与成长。现实的教育中往往充斥着批评与呵斥,之于那些所谓的“差生”太少的耐心关爱与鼓励,致使他们最终破罐破摔、自暴自弃,无论如何努力皆得不到教
教育的方式千千种,教育的目的却一个,即促使人更好、更快地进步与成长。
现实的教育中往往充斥着批评与呵斥,之于那些所谓的“差生”太少的耐心关爱与鼓励,致使他们最终破罐破摔、自暴自弃,无论如何努力皆得不到教师与家长的美誉,甚至他们经过悄然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也会被怀疑与抹杀,诚如案例2中所示,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所作所为以及所犯过的错误。
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初衷乃一视同仁,事实上于具体方式的操作上往往因急功近利而出现太多的偏颇,将情感的天枰倾向学业好的学子一边,而之于学业等各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往往持抱怨之态,甚至缺乏足够的耐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缺乏对其最起码的了解与尊重,结果师生关系越走越远,所谓“差生”的心扉也被迫封关地越来越实,甚至对教师与学业产生强烈地敌对情绪。
自人性的角度来诠释,我以为无论成人抑或孩子,皆渴盼着他人的赏识与鼓励(尤其师长与上司),于赏识、鼓励声中产生更多的学习、工作激情,以取得更大幅度的进步。向上的人心是与生俱来的,而案例2中教师对学生的努力与成果却视而不见,还以怀疑的口吻质询学生的进步,这样的结果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更会将学生打入十八层地狱,令其迸发的心灵火花骤然熄逝,甚至会给孩子未来一生的成长造成极大地自卑阴影。
写至此,不禁令我忆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我于一所乡下中学初登教育、教学讲坛的情形:
那时的我身为初二、二班的班主任,于我的带领下各个方面皆出类拔萃,但唯一体育方面成了我班的软肋,究其原因,不是全班同学的体育素质不好,而是缺乏一位得力的带领全班奋勇拼搏的体育委员……怎么办?我绞尽脑汁、思前想后,最终以一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子(刘建平)自初二、一班换回一位学习成绩较差但却自幼生长在兵营的陈浩勇同学。他来到我班之后,我百般的呵护与鼓励,不久我班的体育工作升华,一跃超过二、一班,而陈浩勇同学的学习也于我与全班同学的鼓励、鞭策之下越来越进步,直至1985年我自私地调入了城关的一所中学工作,而他于那样的年月也已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首都钢铁技术学校,后来从他亲自给我送来的中秋月饼留言上(当时我不在单位,很遗憾错过了见面的机缘)得知我点点的作为对他产生了多么震撼的效果。他说:“亲爱的范老师,倘若当初不是您看重我,将我换到初二、二班,哪会有我的今天与未来呢?!是您鼓励、教育、拯救了我,不然我今天还不知在哪个角落玩耍呢?!”我看完他的留言,情不自禁地默默流泪了……是啊,没想到一位普通教师的点滴言行换来的却是一颗稚嫩的心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永恒的美好。
班主任工作中,我虽比较追求诗意地相对完美,学生在我眼中的缺憾似乎永远多了些许,但我依然于每次班会抑或大型考试结束后不同程度地鼓励学生,什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练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什么“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尤于考试结束后,每次都会抽出部分班费买些奖品,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进步奖以及单科优秀奖等(其覆盖面有时甚至达到全班),尽管奖品的价值微廉(有的仅一只油笔),但于学子的眼中却是那样地不平常,尤当他们看到笔记本的扉页上老师的激励之语以及盖有大红“奖”字的印章,我能透过一双双明亮、稚气的眼眸看到孩子们心中成功进步的喜悦……也正基于此,我所带的班级,无论走南抑或闯北,几乎总是全班集体性地进步(升学率与均分皆超越其他兄弟班)……依稀记得1998年的高考中,我所带的河北昌黎三中(普通中学,三流的生源)文科班的政治均分荣获河北秦皇岛市普通中学第1名,加之重点中学排名第3的好成绩;来南国之前,也就是2006年,我与我的执教历史与地理的两位同仁(林艳一、齐淑君),齐心协作,鼓励为主,结果文综高考14班竟然高过昌黎一中(重点中学)最后一名兄弟12班10分的优异成绩;来南国之后,我所带的第一届政治专业毕业班,也以均分106.91的成绩跃居深圳市13名(超过深圳重点中学)以及南山区第3名(我们属于民营学校,生源皆属末流)且升学率达到100%……以上所列,与我平时对每一学子的鼓励鞭策与严爱有加的教育教学难解难分,我平日教育教学的信条便是“不让一个学子落队,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皆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于高考之前我总是以打油诗的形式鼓励、激昂每一位学子,以壮士气:青衫太瘦为功名,科考场上敢称雄。千军万马过独木,十载寒窗破飞鸿。
于2010黑色又灿烂的六月已然结束的高考公平竞赛中,一位几乎每次模拟均排名末数的学生竟以400多分的好成绩出奇制胜,报考深圳高等职业学院绰绰有余。高考之前,几乎所有人口吻一致地忧心他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甚至也包括他自己,而我始终对他抱有希望尽管有些微薄渺茫,且于高考总复习中给予他一次次极限的鼓励,尽管他的步履维艰,但始终没有离开大“部队”前行的节奏……结果不出我之所料,也与大家一个轰然雷动的惊悦……刘梓东同学,老师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永远祝福你,望你升入大学之后备加努力,刻苦深造,成为一代栋梁,不负众望!
诚然,二十年之多的执教生涯,偶而也犯过类似案例2中那位教师的错误,在此不再庸述。一言以蔽之,我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更要时刻警醒自己,之于自己的每一位学子少一点批评(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多一分鼓励,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始终沐浴在教育、教学的阳光下,也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