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中国格律诗词之美体现于意境、音韵、思想、理趣等各个方面,其美为各个因素的综合体现。我从绝句的格律方面试谈诗歌平仄之美。众所周知,中国的语言分为平、仄两种声调,诗词格律就是由平仄声调有机地排列、组合构成
中国格律诗词之美体现于意境、音韵、思想、理趣等各个方面,其美为各个因素的综合体现。我从绝句的格律方面试谈诗歌平仄之美。
众所周知,中国的语言分为平、仄两种声调,诗词格律就是由平仄声调有机地排列、组合构成的。我们看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律: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格律略)
如此,平仄交错结合形成了如下关系:
一、平仄交错的对立,形成了诗词平仄格律的辨证和谐关系。
单看它的平仄音韵,在一句诗中平仄交替出现,如此便形成了平仄的对立,从哲学角度分析,正是这种对立形成了诗词平仄音韵的矛盾。这种矛盾并非是对抗性质的,平仄两者势不两立的矛盾,而是在矛盾的对立中体现着矛盾的统一,在平仄音韵的互斥中体现着平仄音韵的融合,这是一种不同之同的和谐。试看仄起仄收的第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声与平声形成了诗句音韵的对立关系,但在对立中又是相反相承的,在诗句中,无平韵则无以体现仄韵,无仄韵亦无以体现平韵。只有平仄音韵共同存在,有机结合,才可使诗句韵律趋于完美,相得益彰。
中国古典哲学指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八八六十四卦。此中之无极对应诗词音韵中的音素,太极对应音韵,即由音素产生音韵。两仪对应平仄音韵,四相相对对应平仄音韵中的阴、阳、上、去、入五种音韵,六十四卦相对对应五种音韵中的每个具体音韵,而六十四卦最终归入无极,每种具体的音韵最终归入音素中。
二、平仄韵相对相依,体现了诸多方面的美。
(一)、平仄音韵的乐音美
在一首格律诗的音韵中,平仄交错出现体现了诗词的乐音美。
如五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其格律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观其格律,平仄交错结合。吟之诗文,音韵抑扬顿挫,高低跌宕起伏,产生了一种音韵回环美。细品此诗音律:墙角数枝梅,((仄)仄仄平平)此句第一字为易仄可平,墙字为平韵,阳平;第二字为仄韵,角即仄韵,上声;第三字为仄韵,数即仄韵,去声,第四字为平韵,枝即平韵,阴平,第五字为平韵,梅即平韵,阳平。如此,便可产生音韵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产生了音韵的旋律美。
(二)、音韵的张力美
诗词音韵的张力美亦为诗词音韵的力量美,是诗词音韵美在另一个角度的表现。平、仄音韵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产生了向阴阳平、上、去、入五个方向扩张的力。如七绝《早发白帝城》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古韵音bo,入声。)此句格律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此诗中朝、辞、云、间为平韵,白、帝、彩为仄韵,似此,平仄韵向上下两个方向伸张,此内的五个音韵向五个方向伸张,音韵拉动语音向各处伸张,产生了音韵的张力,同时,此张力体现了音韵的力量美。
三、平仄音韵的性格。
平仄音韵以其不同的声调体现了各异的性格。这些性格在诗词特有的意境中体现着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如果以词的风格豪放、婉约归纳平仄音韵风格,则平声风格较为豪放,吟之,诚如苏东坡之大江东去浪淘尽;仄声风格较为婉约,恰似柳三变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下逐一分析:
(一)、平韵的性格
平韵声调舒缓、向上,性格豪迈、朴质而不失率真。其筋骨中蕴藏着北方男子的粗犷、旷达的性格。
1、阳平的性格:阳平字如:阳、长、翔、廊等。此声韵因声调高昂向上,有誓破九霄之势,故其性格积极、张扬、富有进取之心。其性格如人之青年火热、激情,其意境似沧海之水,惊涛骇浪。
2、阴平的性格:阴平字如:江、山、花、家等。此声韵音调平直,无任何起伏、跌宕,故性格质朴、稳重,其性格如人入中年,其意境如平江之水,漫步东去。
(二)、仄韵的性格
仄韵性格较为忧郁、沉静、而颇具娇柔、妩媚,其灵魂中流动着江南女子多愁、娇羞的性格。
上声的性格:上声字如:讲、想、水、海等、此声音韵有一个较大的滑度,闻之较为委婉、娇柔。此声韵性格娇羞、柔美,似人将老矣之性格转折,其意境如山间溪流。
去声的性格:去声字如:路、渡、唱、放等。此声韵音调一泻千里,闻之颇为铿锵有力。其性格忧郁、深沉。似人之老矣。其意境若飞瀑之水,飞流直下。
入声的性格:入声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了,仅在山西方言中存在着小部分的入声字。在南方地区吴越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字。入声字如:国、八、啊、白、答等。入声字音调短促、有力,掷地有声。其性格果断刚毅。
诗词的音韵美与诗词的意境美、思想美体现着中华诗词艺术的美。综上所述为我学习、创作诗词十余年来,对诗词音韵美的一些认识。由于知识水平、认识深度有限,在阐述中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