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和谐企业
作者:南卷时间:2025-05-07 07:37:09热度:0
导读:这条题目的意思并不是说我知道了什么是和谐企业,又或者是我设计了什么内容的和谐企业,而是在当今的中国环境下让我们在表层来共同探讨和摸索,一个怎样的企业才算和谐。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和谐两字多次出现在
这条题目的意思并不是说我知道了什么是和谐企业,又或者是我设计了什么内容的和谐企业,而是在当今的中国环境下让我们在表层来共同探讨和摸索,一个怎样的企业才算和谐。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和谐两字多次出现在公共视野,比如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企业等等。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体现,也是普罗大众梦寐以求的生活境界。
那么,现实中我们需要怎样的和谐企业?
一个和谐融洽的企业并不是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或者是效益的高低。如大部份的煤矿企业,效益收入相当可观,老板们赚到盘满钵满,而工人们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水平的低下却很难与和谐企业挂得上钩;反观一些规模不大效益不佳的企业,只要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即使在风雨飘摇的日子人们也感觉到踏实有冲劲,这也是一种和谐。
和谐企业的形成首先是取决于上层领导的思想觉悟和意识形态,然后才是一线员工的跟进和发挥。一个领导如果处处为员工着想,放下架子和员工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难,那么这个企业一定充满活力充满和谐;工作上让员工们干得好,干得顺;生活上使员工们吃得好,睡得暖。若一个企业的领导处处都是以超人的优越感高高在上,甚至是刚愎自用,那么这个领导是失败的。古人早就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企业的生存来自上层的决策,而一个企业的发展就有赖大家的努力,这个“努力”又恰好与企业的和谐指数成正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史玉柱白手创造了巨人集团,一度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可惜几年后这个“巨人”崩溃了。我在今年观看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的某一辑节目时,主持人问评委嘉宾史玉柱,你的企业倒闭后最令你伤心的是什么?史玉柱说,企业倒闭后他把所有中层干部集中在某招待所连开了3天会,总结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位女经理对他说,你不关心员工是导致企业倒闭的一条导火线。史玉柱说这是令他最伤心的。
不关心员工导致企业倒闭可能说大了一点,当中也存在着管理上的问题。但作为一个企业老总不关心员工起码有2个硬伤,一是人心背向无认同感;二是员工没有凝聚力散沙一盘得过且过。这是一个教训,也是所有企业高层应引起重视的。
史玉柱的失败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领导必须关心员工,必须为员工着想——没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企业肯定举步为艰。
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到有领导埋怨企业的公共财物容易损坏没人爱护。这有两个解释,首先是有些员工的确不关心公共财物缺乏修养和公德;第二,员工为什么不关心和爱护公物这个问题值得反思,是不是有些人把公共财物当作泄愤工具?
一般说来,一线员工对领导的要求是不会过高的,只要他们的劳动他们的付出能被人认可,得到尊重、有公平的对待,员工绝对是不会制造麻烦的。试问一下,哪一个出来打工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的企业走向末落?
2003年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染病——“非典”,当时远华集团主席任志强为属下各员工购买消毒水,中药、利巴韦林、打增强免疫力的“胸腺肽”等,人均费用1300元(资料来源于《南方周末》)这是当时全国的最高标准。试问员工在这样的呵护下他们的归属感如何?正所谓只有上司爱下属才有下属爱上司、爱企业的这样的主人翁精神。在这样氛围下的员工必定爱护公共财物,看到公司财物受损时必定会挺身而出。
有些人总是一厢情愿地去解释自己心目中的“和谐”,比如媒体报道有个别地方的城管穿着防刺甚至是防弹的防护衣上路执勤,这样的思维一开始就把普通老百姓放在对立的一面,那有和谐可言?正因为这样北京就出现了某小贩刺死城管的悲剧。和谐总是和人性化管理成正比的,那些“一言堂”式的陋习早已不适应现代文明的土壤。人们需要的是理性的、科学的,充满温情的管理程序。
限于水平,本文无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本文所表述的和谐应该是上层领导的思想解放和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有一点无容置疑的是,高压产生不了和谐、高压只会造成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