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者:美俗时间:2025-04-28 16:33:07热度:0
导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推动力、牵引力与源动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个能力总是不断提高的,随着生产力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推动力、牵引力与源动力。
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个能力总是不断提高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涌流,人类社会也在向更高的形态迈进。这个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有详述,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盲目的,是没有方向的,社会形态的更替还离不开牵引力,社会发展的牵引力是智慧。这要从原始社会说起。
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尚处于幼年时代,社会智慧也是荒唐幼稚的,比如对图滕的崇拜,对梦的畏惧等,但是,人类却一直积累着社会智慧,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时,立即就产生了私有制,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统治,奴隶主行使绝对统治权的依据,就是原始社会积累起来的信奉神灵、信奉上帝的社会智慧,所以说,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社会智慧的牵引作用不容忽视。
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能否认,而封建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也不可或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出了很多改革、变法的思想及进步的治国理论,比如中国孔子提出的仁爱、德治理论,这就是社会智慧,也就是这社会智慧,引领着人类社会由奴隶制社会步入封建制社会。
从封建制社会进步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智慧的作用更加巨大,这在西欧非常明显。西欧在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类对社会、对人自身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提高,社会智慧趋于成熟,抛弃了封建神权,实行宗教改革,尊重人的需求,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赖以确立的根据,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依赖于社会智慧的进步。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总结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是在资本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先进于社会契约论的社会智慧,它旨在追求人类的幸福,所以说,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是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就应该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幸福的社会。至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很多不足的原因,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还需要我们继续发展社会智慧,继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对我们的教导。由此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依赖于社会智慧的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更需要依赖于社会智慧、思想理论的完善。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已很高,物质财富已很丰富,但是,由于他们拒绝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创造新的思想理论,总围绕着社会契约论思考问题,社会智慧、治国理论没有质的飞跃,所以,社会制度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徘徊,没有新的突破,尽管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并没减弱。
中国社会之所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度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牵引下少走了资本主义的弯路,而不是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所以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智慧是社会发展的牵引力,二者对应的群体,就是人民群众与知识分子及领导者。如果把社会比作列车,人民群众就是车轮,知识分子就是引擎,而领导者则是方向盘。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高于知识分子的智慧,要能够辨别知识分子的智慧可取与否,要明识社会发展的方向。
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包括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即物质丰富、精神愉快;社会需求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更多地源于个人需求,智慧的发展则源于社会需求。要寻求智慧的发展,必须站在社会需求的高度,要胸怀大局,胸怀天下。所以说,知识分子与领导者是更可敬可爱的,他们能够以天下之责任为己任。
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的需求之下、在生产力与智慧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是人民群众与知识分子、领导者共同完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力与牵引力的合力。
2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