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外来人口颇为密集的春城,有菜市场与公共厕所的地方就能找到民营学校的状况近一二年有所改观,如今算是合法的恐怕也还剩几百家吧。据说民间力量办学是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但对于昆明市来说,政府大力发展民营教育
在外来人口颇为密集的春城,有菜市场与公共厕所的地方就能找到民营学校的状况近一二年有所改观,如今算是合法的恐怕也还剩几百家吧。据说民间力量办学是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但对于昆明市来说,政府大力发展民营教育事业,最大的动机应该是为了解决火燎眉毛的流动人口子女无处上学的问题,至于科教兴国、素质教育之类的战略构想尚在其次。这好比首先要吃饱穿暖,那么就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了,假货,有毒食品,过期糕饼,土一点,破一点,脏一点是不要紧的。官们讲话,总喜欢强调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谈何容易。民俗的一句话:“穷讲究个啥?”可见广大百姓还是给予理解的,其实这也算是符合当地教育发展的要求。
走进学校大门,便强烈地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气息,那就是无孔不入的广而告之,什么宗旨、校训、承诺、校风等等,不但花样翻新,而且内容庞复,整一锅烂酸菜,大杂烩。不禁感慨万千:江湖上有翻跟斗耍把式卖大力丸的,包治百病,正类于此;追本溯源,来头极古;风马牛不相及到这里被拆解成不怕风大闪舌头的牛B哄哄。尽管社会大潮风起云涌,灯红酒绿,学校与社会要合股的提法后浪推前浪,但学习环境总该要相对宁静一些吧!搞那么多玩意儿干啥呢?蒙人,糊弄没多少文化的老百姓。
试问,有几个东家是热心教育的,还不是为了啃咂肥肉,商机所在也!当然,这无可厚非,“否则便太不摩登了”!场地、用具、仪器、师资,能省就省,于是行会便流行了一句经典:土八路不也干过了美式装备的蒋家军,冼星海敲着碗碟不也搞成了《黄河大合唱》……须知教育不是杀人干仗,来一句“同志们,跟我上!”就能做好。操场上的踏步声、哨声,音乐课上的吼歌声组成的混响效果回荡在语数课堂,学生的注意力能不打折吗?用画画加演讲的方式代替试验倒也可以跟当年打算盘爆炸了原子弹相媲美了。
办校教学的唯一目的是使家长满意,以便让他们能顺应学校追求高质量的苦衷,体谅学校加价的用意。于是便把学生当作产品来塑造,因为这样可以很快地显现出所谓效果,小农意识与市侩嘴脸乃一母同胞的孪生兄弟,整个社会鼠目寸光,交换的需要使其恶性循环,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废品、危险品,悲乎!
东家与掌柜都喜欢引进企业制度来管理学校,强调什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团队精神,完美执行,微笑服务……但是却又跟着嚷嚷快乐课堂,个性教育,要求老师学习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模式(比如所谓的洋思教学模式),以致荒唐到不用这种模式上课是无效的,没有课时费的地步。他们总担心老师怠工耍滑,工作质量、数量与工资太不相当,因此老是在琢磨完善制度;他们总是不惜余力对老师进行精神清洗,说占用节假日培训是为了增强业务能力,不算是加班,没有工资,但是不参加者要重罚。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教育者承担了如此的生存压力,最后连牢骚、烦恼都没有了,变成了机器人,植物人。还有所希冀,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
老师们就为生活不得不受着,等着时机成熟去做个别的什么事;侥幸还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在每个星期二十几节课,每天必须几次作业的桎梏下丧失了理想,而东家还拿“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来当麻醉剂打,去他妈的!这便是中国运行于所有时空的潜规则:彼此“微笑露一点”,但心照不宣,可还要作秀。
再看东家们的经典:“团队精神就是不发工资也紧紧团结,不离职”“要知道地球不因为少了某一个人而停止运转”“要是谁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全体教师一起把他踢出去”“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如果你不能够让所教的学生缴纳费用,能说你是一个好老师吗?”据说八十年代的某些老师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自豪感,那境界固然不高,今天呢?陆步轩一句愤世嫉俗的话:作家卖书,教授卖知识,我卖肉。
见缝插针的民营学校是适应了人口流动而存在、发展的,这种一个学期换一个学校的频繁流动是造成学生无心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则是迫于经济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生活最困难的家庭只能上最垃圾的学校,再一个是教学内容与社会、与生活、与情感脱节,这种空中楼阁的教育如何能吸引学生,如何叫学生有兴趣?
中国教育、应试教育的一切缺陷在民营学校都得到了放大!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所谓教学理念、教学法的革新——(绣花枕头一包草)反而如同念紧箍咒,苛刻变态的各种制度如何能使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在我看来,过分着意地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无异于硬要让学生削足适履,什么培养个性,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完全放弃课堂教学是行不通的,但改革应试教育是必须的,这已经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了。
教育的目的大半是靠潜移默化达到的,德育、美育尤其如此,而道德情操的养成又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否则高大全便沦为假大空,自我意识是“有理想”,是“变兴趣为习惯,化习惯为本能”的理想,一切道德、文化、纪律都要由“自我”意识到才成立。自我意识是什么?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以及生活环境的感知和发现,直至深入思考,也可以说是我们所谓独立思考的品格。这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道德律令跟道德操守不是一回事,它要经过“自我”的检验,得到“自我”的认同,才能内化为“自我”的需要。但现实中却是以说教、强迫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做德育工作,其结果是让学生明白了这么一回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才能玩得转。长此以往,一批又一批这样的学生踏入社会,什么后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民营学校有这样的眼光及怀抱吗?
能够实现品德教育的应该主要是语文、历史、及艺术课程,当然不是现在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语文课,以动手动口为唯一目的的音乐美术课。没有感情如何理解文学,没有平等如何感受艺术!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好像就是以上的意思。孔庆东等人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很好,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看看。
一个案例:笔者曾经上过初一的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课上,对于新闻、说明文之类的文章,一般以学生自学为主,限于条件,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对于感染力强的篇幅则大讲特讲,多方交流,从课文到课外书,再到生活经历,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