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这是一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很世故,不好听的话,特别是针砭主上的言语,他不说是自己的,而是栽赃到孔子身上。不管是孔子说的也好,还是孟
这是一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很世故,不好听的话,特别是针砭主上的言语,他不说是自己的,而是栽赃到孔子身上。不管是孔子说的也好,还是孟子说的也好,始作俑者都是这两位圣人所深恶痛绝的。后人引伸之,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那么,谁是始作俑者?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坏事或者恶劣风气。约束人类行为的,一者是道德,二者是法律,而这两者都是为了让人类文明,不同于禽兽。说到底,就是让人类在保障自己生存下去的情况下,不至于自私到伤害别人的利益。不管是破坏道德,抑或是践踏法律,无疑会间接或者直接伤害到别人,这样,就是干坏事。
道德由于存乎人心,难以有个明确的尺度。法律就不同,白纸黑字,由统治阶级制定、公布、执行。谁是始作俑者就一目了然了,破坏法律的始作俑者往往就是法律制定者,或者是拥有法权者。
理解这个道理不是很容易。我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统治者制定法律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当法律不能更好地支持统治者利益,其必然会修订法律(可以让自己之前的违法行为得以用规章解释,也可以让自己将来的行为合法),这时,法律的公约力会发生改变,而公约力是扩大了统治者的利益,缩小了公众的利益范围;二是任何统治者在制定或者修订法律时,必然会标榜自己是为了让更广大面得到更大化的自由与好处,这样的法本精神本身就破坏了道德中的非自私原则,尽管统治者会因为各种原因将某些法律以妥协的方式退让,甚至缩减自己的利益,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则会以似有似无的方式进行。
说得有些拗口,可惜无法举例说明,是不敢也,非不能也,善读历史者当可见之。
下面,再谈谈始作俑者果真无后乎?其实,这只是孔孟两圣人的“美好”祝愿。由于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替,始作俑者之后不再呆在人们的视线中,而是在某个角落或者散落在各地。当然,始作俑者之后将不再是统治者,其也不可能借助制定或者修订法律让自己的利益得到好处,其甚至会受到现时之始作俑者的挤压与侵夺。这肯定是始作俑者能够预见的,但其为什么要作俑呢,倘若从古至今没有过作俑者,其后人岂不是幸福得很?问题是凡作俑者必定是极自私之人,他才不管后人如何?(由此,我不得不想举例了,管仲是开妓院的始祖,我就不信当今没个妓女不姓管的。)
难道始作俑者就会一直存在?这是我的至切希望,而且会坚信这一点。理由有二:一者人类文明是发展的;二者随着统治者的变化,从独裁到立宪到议会,我相信有一天会变成宏大的参政形式,或者是没有政治与国家的社会地方,这时,权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然,在阶级社会,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我后人必可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