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单单赞成曾点之我谈
作者:恸怀时间:2025-05-03 11:05:58热度:0
导读:读《论语》,大家大多读经典名句,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
读《论语》,大家大多读经典名句,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名句,没有人不喜欢,因为它们实在太经典了,经典到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用它做警句,做座右铭。因为易于理解,距离我们两千年的语言,大家仿佛不用读就可以成诵了。
可读的孔子多了,你就会知道,其实这些,并不是孔子最为着力要表现的。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他的思想中,还有一个一直影响我们中国人的几千年的名言,就是“学而优则仕”,孔子一直是主张入仕的。所以,孔子其实一直看不起劳动人民。这个我们暂且放在一边。
论语中,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其实并不是他的那些经典名句,而是他的一篇有情节的对话体文字《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篇字可以看成一幕情景剧:闲来无事,孔子招呼自己最喜欢的几个弟子一起谈心,然后问到各人的志向。这些弟子都是孔子最得意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能力都是跟强的,强到什么程度呢?看了孔子的评论你就知道了。他最后说:
“赤也为之小,谁能为之大?”
现在我们倒叙一下,看看对话过程。
孔子问志貌似漫不经心,其实是有着深刻用心的。他是想试探一下他的学生到底有没有领悟到他思想的精髓。要说几个学生,虽然性格各自不同,倒也都挺能理解老师的教诲。比如子路,他上来就认为自己可以治理一个饥馑连年、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不仅如此,他还觉得自己在三年内可以使国内的百姓个个有勇打击外来侵略,个个知道礼仪教化。可以说这该是一个理想的国家了吧,从强国角度出发,让国家强,让百姓勇而知方,多远大的理想啊。可我们的孔老夫子呢,却只是哂笑,原因是,子路说的是以礼治国,可自己却丝毫不知道谦让,话说的太大了。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就是一定要谦虚谨慎,千万要戒骄戒躁,你看看,子路不就被老师笑话了吗?
要说冉有够谦虚吧,治理一个小国,而且让百姓富足,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教会他们礼仪教化;再说公西华,更是谦恭得厉害,认为自己只配做个小相,到时在祭祀或会盟时穿着礼服给做个司仪什么的。
无论怎样,这三个人都是打算在仕途上有一番建树,大小的不同而已。
只有曾皙,悠悠然给大家描绘了一副春游图:春天来了,大家穿上新衣服,去河里游游泳,在舞台上吹吹风,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如果放在现在,老师一定会大声斥责这孩子没出息。不是么?你看人家同门师兄弟,都为了治理国家而努力奋斗,可到了曾子这里,咋就光剩下玩了呢?
可奇怪的是,孔子居然大声表态:“我赞成点(曾皙)的看法。”
大家一定奇怪极了,孔子一直主张他的弟子走仕途,认为学习好了就是为了做官,可曾点这么一个玩心重的孩子,反倒得到了他的赞许,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从孔子的思想根源剖析了。
读孔子的人一定读过他的《大道之行也》,可能有人奇怪了,大道之行跟春天去游泳仿佛没什么关联的啊。那就再接着联系,大道之行给我们概括过这样的理想图景“鳏寡孤独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请问什么社会下可以做到这样?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孔子文中提到的“大同社会”。何为“大同”?大同就是天下为公。也就是,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没有谁比谁地位更高,没有谁比谁钱财更多。这样的社会,百姓不必为了战乱而流离失所,不必为了苛捐杂税而冻死路边。只有社会成了这样,才可能像陶翁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过来再看曾点描绘的图景:阳春三月,五六个成年人,领着七八个小孩子在河里自由游泳,游泳完了,站在舞雩台上吹吹和暖的春风,高兴了唱着”春风她抚上了我的脸”,然后兴高采烈的回家去。这种图景,至少,我们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看不到,因为谁也不敢私自跑到郊外游泳吹风,因为不小心就会被流弹击中,变为冤魂;当然这样的场景,我们在非洲也看不到,因为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连蔽体的衣服都没有,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哪里还有心情去郊外游泳和吹风;甚至,我们在现在的中国都看不到,因为大家都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像陀螺一般转动,孩子们都在上各式补习班,即使游泳,也是在游泳池里,哪里有时间去郊外,冠者更不必说,刚刚步入成年,忙于找工作,买房子,还借记卡,谁还有心情有时间去郊外游泳?更不要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了。
所以,这样的图景是那么的难得,而这种难得的场景,只可能在“大同社会”里才可能出现,所以,现在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孔子会那么喜欢曾点了。
因为曾点看似玩心很重,其实已经完全理解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无怪乎最后孔子的弟子中,曾点的成就算是最高之一,甚至于他的后代,都一直是名人之流。
所以说,理解孔子,不能单单从他说话的表面去理解。这老夫子,其实狡猾得很,没有曾点的智商,想博得他的赞美,还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