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或许,高考没有错,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错。只是,我们错生了一个时代。——题记坐在书桌前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看了下表,七点十五分。然后无比缓慢地打开了书包,抽出里面的作业。大叠白色带点暗黄的试卷急速地砸到了我
或许,高考没有错,中国的教育体制没有错。只是,我们错生了一个时代。
——题记

坐在书桌前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看了下表,七点十五分。然后无比缓慢地打开了书包,抽出里面的作业。大叠白色带点暗黄的试卷急速地砸到了我头上,我近乎要被那并不好闻的油墨香所覆盖。密密麻麻的政治题目依旧是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徘徊,这让我眼前开始有一点微微的晕旋。
请别误会,我并不讨厌哲学。我会看尼采、叔本华以及佛洛依德。只是我不喜欢那些寄居在政治课本薄薄的纸片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比如我从小就喜欢诗经,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化,可是我讨厌它们以一种僵硬工整的姿态出现在语文书上的样子。也许一切仅源于老师的那句话。背出这些你们就考得好了。
崇高的文学信仰自此兑现成了分数,一寸一寸都有了相应的价目,于是连信仰都变得廉价了。我这样说,并非为了证明自己的清高与遗世独立,也并非是不知廉耻地自我标榜和夸耀。
只是生活和学习究竟带来了一些意外的负荷,我们不是尼采所认为的那三种精神蜕变中的骆驼,却也如它一样背负了本不该背负的重任。想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得不用一句烂熟的话来形容,我们的青春是仓促的。
繁华狼狈地逃离往事的过眼云烟,所有的童真与美好都被种无形的压力所覆盖。我们游离与自由之外却又徘徊于烦躁之中。既有对曾经的童年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就是这般,以一种踌躇和尴尬的姿态处在时光的交接处。也许很多年后,一切都会成为一个难以忘怀的回忆。只是或多或少是因为人已经走过了大半辈子,对所有的事早已释然。而现在我们依然站在原地,依然是一只只被束缚在高考的铁笼里的困兽。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年长的人对此不屑一顾,他们会说,如今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你们又在感叹什么,又在悲伤什么。更多的人则会用无病呻吟来形容。对于这点,我不置可否。或许我们写的那些隐匿在厚重的阴影中的文字和轻易落下来的眼泪是有点娇情。
可是谁又想过,是什么给了我们悲伤的源头,是什么给了我们娇情的理由。
因为梦想,梦想,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它是小女孩遗失了的七色花,是飘扬在远方天空中的五彩汽球,是女巫手中闪闪发亮的荧火虫,是世界自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朵盛放的婴粟花。
如果我们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也许就可以无忧无虑,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哀怨和无奈。即使生逢乱世,依旧能旁若无人地自顾绣花。
可是现在不同,我们有了追求,有了信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梦想与现实拉开的不仅是距离,还有大段大段的悲伤。
80后的孩子生活的是一个被竞争磨损得支离破碎的时代,无数个选拔性的考试如同一场场争夺帝王的战役,其中不断地有鲜血缓缓地流下来,不断地有人受伤,有人死亡,有人骄傲地仰天大笑。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永恒不变的结局。
正是这样的残酷让我们不得不有一种比常人更为敏感的直觉,更为尖锐的思想。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厌恶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而是厌恶学知识的那种方式,厌恶那些眼里只有分数的老师和家长。大叠大叠的试卷是一种变相的精神体罚,好似所有的课本都包上了层青面僚牙的画皮,连那课本也变得可怖起来。
电视新闻每天都在报道一些人因为受不了学业的沉重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更多的人则是得了某种精神上的疾病,过着行尸走肉一样的日子。社会上各种人士在大力谴责这些学生的脆弱与逃避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省下教育体制所给我们带来的压力。
花样般的年华,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却从此不再完整。我们的青春单薄而无力,可依旧要被迫承受那些无以计数的重任。
当我从以上无厘头的遐想中回过神来的时候,看了一下表,指针清晰地指向10点35分。
也许我无能说上面的话,更没有这样的资格。但是站在多数同龄人的角度,我只是陈述了大家共同的心声,这些一直被成年人所遏制却仍旧会在我们的脑海中顽强生根发芽的想法。
那么此文便体现了它的价值,那三个小时也不会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