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一次和朋友电话聊天,互致问候后,便上下五千年、天上地下的胡侃,挚友之间的谈话无拘无束、轻松自在,没有任何心理的防范。侃过后,朋友的一声叹息又引出了一大串话题。他说很是郁闷,前一阵子县领导班子换届时,好
一次和朋友电话聊天,互致问候后,便上下五千年、天上地下的胡侃,挚友之间的谈话无拘无束、轻松自在,没有任何心理的防范。
侃过后,朋友的一声叹息又引出了一大串话题。他说很是郁闷,前一阵子县领导班子换届时,好不容易从副科级提升为正科级了,本想再找个单位做做一把手,可是没能如愿。我说给他贺贺,他却说只是弄了点皮毛的东西,没什么好祝贺的。回想自己在政界磨爬滚打十几年,刚能升为正科级,级别虽说有了,可还不能坐上第一把交椅,有职无权的,算什么。言语中有酸楚之意。
我说“是啊,人的欲望是很多的,满足了一样,还想要另一样。”我便跟他也说起了自己前几年同样的心情,儿子上大学时打篮球不慎摔伤左肘,连续几个月,一家人东奔西跑,上省府,进京城,寻医问药,历尽折磨。当儿子病情严重时,我求神拜佛,时时垂泪,唯一的愿望是祈祷儿子有个健康的身体,别无他求。可等儿子病情好转时,我则又希望他能学业有成,各方面努力争取进步,有个好的发展。人的真是不知道满足啊。
谈话中,人的欲望难以满足的话题让我困惑了好几天。这是个老话题了,史铁生有这样一段话: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其中的第二条讲的就是人永远被欲望痛苦着,折磨着。我还想起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名字叫“魔鬼的诡计”,故事梗概是:当老魔鬼看到人间有个农夫很穷,但过得很幸福,他就想干扰一下农夫的生活,使他变得坏一些,于是便一连派出两个小魔鬼,施魔法让农夫的耕种更辛苦,生活更贫困,但都不凑效,农夫却更勤苦,更善良。第三个魔鬼自告奋勇又去了,他和农夫做朋友,指点农夫怎么耕种更有收获,怎么贩卖更赚钱。慢慢地,农夫不工作了,享乐了,慵懒了,肮脏了,心狠了。老魔鬼夸奖小魔鬼能干,小魔鬼回答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乃至凶恶。”
拥有比需要的更多,就引发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人永远都满足不了欲望,欲壑难填,“欲”能杀人。人之欲望真得就这么可怕?从来都无法改变?佛说“戒欲”,我不甚懂佛,这个“戒”字只指“戒除、戒掉”之意吗?还是包括“防备、警惕”之意呢?
社会在不断发展,物质在极大丰富,这是我们任何人不能阻止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每个人拥有的都将比所需要的更多,那么人性中丑恶的东西都出来作祟的话,世界将是什么样?不敢想象。
能否说人越穷越善,越富越不仁呢?庄子说,辩也者,有不见也。意思是说人们之所以争论不休,是因为还没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全面地看问题。这里,我也认为贫富及欲望之大小并非是衡量人心善恶的尺度,关键在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的高低。打着为贫穷所迫的幌子,铤而走险明抢暗夺者能算仁善之举吗?大富不忘他人,不忘社会,巨资捐献灾区、投资福利事业,能说他们只为沽名钓誉,而并非救助他人、报答社会的高尚行为吗?
我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里,人人都想也都能拥有比需要的更多,七情六欲,人之本性,不为过,从某个角度看,欲望能促使人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键是在人们满足欲望的同时,要学会知足,学会感恩,学会报答。不要陷入欲壑难填的泥沼,不能自拔。要看开些,与其被无休止的物欲痛苦着,不如潇洒豁达些,做个快乐的知足者。在物流社会的快车线上,时时不忘带上修身养性、律己爱人等美好的东西,做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健康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