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小说 > 文章内容


导读:题记:麻糖是孝湖北孝感的金色名片,我们要叙述的这样一则关于麻糖的动人故事,却为为人所知。0、闲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公差乘飞机去广州,空姐送上一听饮料和一小包麻糖,麻糖包装上赫然印着“嘉鱼特产”字
题记:麻糖是孝湖北孝感的金色名片,我们要叙述的这样一则关于麻糖的动人故事,却为为人所知。

0、闲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公差乘飞机去广州,空姐送上一听饮料和一小包麻糖,麻糖包装上赫然印着“嘉鱼特产”字样,大为惊诧。作为孝感人,对麻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年春节都要买几十包作为给亲友拜年的礼物,只知其为“孝感特产”,而对于“嘉鱼特产”之说,则是闻所未闻。出于好奇心,急忙拆开包装,想知道这个“冒牌”特产是一种怎样的玩意儿。取而细观,呈方形,有别于孝感麻糖的“梳状”,其薄脆、细腻绝不亚于孝感麻糖。品之香甜可口,不留余渣。邻座一位来自嘉鱼的乘客见我作欣赏状,便主动与我搭话,眉飞色舞地对我讲起了嘉鱼麻糖的悠久历史,并宣称,嘉鱼人正致力于进一步提高麻糖质量,开发新的品种,嘉鱼麻糖取代孝感麻糖成为全国名优产品那是迟早的事。我听他的话有些刺耳,就不无恶意地问:“嘉鱼麻糖的本源也许是在孝感吧?至少,是不是与孝感麻糖有着某种姻缘呢?”那人一听,表现出了一丝难以觉察的不屑神情,接着给我讲述了好些个有关嘉鱼麻糖的历史掌故,言之凿凿地证明,嘉鱼麻糖的确是嘉鱼本地的特产,与孝感无关。前不久,我应“余氏宗亲会”的邀请,赴赤壁市余家大湾参加了一次联谊活动,有幸浏览到了一部编纂于清道光十一年的《嘉邑龙潭余氏家谱》,其中一则记载,让我再一次想到了嘉鱼麻糖与孝感麻糖的姻缘。为此,我询问了好几个族中老人,他们的讲述,使一个鲜为世人所知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动人故事在我脑海里逐渐地清晰起来。应孝感市作协主席刘碧峰先生之约,我将这个故事写了出来,意在博读者一笑,绝无要给有着悠久历史的嘉鱼麻糖妄加一个本源的意思。

1、遭战乱俏妇人寻夫流落他乡
公元1369年,岁在己酉,虽然洪武爷早在一年前就在应天府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战乱并未就此平熄。北方燕王朱棣率领的明军与元军鏖战正酣,南方大大小小不愿归顺明朝的草头王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为非作歹。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正月元夕日正午,武昌府的官道上逃难的饥民相望于途。天气阴晦,寒风凛冽,让这些饥寒交迫的人们倍受煎熬。有一个模样儿俊俏的妇人,正与逃难的人们逆向行走着。她的两只手各牵着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姑娘,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一对孪生姐妹。一个看上去大概有十一二岁男孩子扛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卷儿走在她们的前面。他们都已经极度的疲惫,步履蹒跚,艰难地往前挪动着脚步,走走停停。走了不一会儿,两个女孩挣脱妇人的手,一屁股坐在地上,任妇人怎样连哄带唬,就是不肯站起身来往前走。妇人伸手将两个女孩从地上拽起来,拖着向前走去。这时,有几个难民走了过来对妇人说,那边打仗哩,你拖着孩子送死去呀?妇人听这么说,犹豫了,停下脚步,放开了两个小女孩。两个女孩子又坐到了地上。妇人眼里噙着泪水,无奈地瞅瞅坐在地上的女儿们,神情显得有些木然。让她发愁是,此刻她不知是应该继续朝前走还是应该退回去。在这样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野地里,对于他们已经精疲力竭的一家人来说,退回去与向前走是同样艰难的。
妇人姓魏,德安府孝昌县人氏(《嘉邑龙潭余氏家谱》就是这么记载的,实际上,孝昌县于公元454年,即南朝宋孝建元年建县,公元924年,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为避皇祖李国昌之讳已更名孝感)。其夫余贵清本是一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元至正年间科举屡试不第,滞留京城时,一个偶然的机缘得识宛平县知事余宗伍。余宗伍籍贯麻城,为至正初年进士,家道殷实,为人洒脱,本无意为官,但为不辱使命,在任时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官几十年,政绩斐然。余贵清结识余宗伍时,正值余宗伍宛平到任之初,急需人才,且又念在同姓之谊,就收余贵清在县衙作了一个幕僚。很快,余贵清就成为了余宗伍手下一员得力干将。后余宗伍升迁顺天府府尹之职,余贵清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提升。红巾乱起,余宗伍见元朝大势已去,便弃官回乡。余贵清也携家眷回到了孝昌县八埠口,倾全部积蓄置了几亩薄田,务农为生。日子过得虽然不算宽裕,但一家老小吃穿不愁,也算得上其乐融融。忽一日,余贵清家里来了一位贵客,他就是余贵清的旧主余宗伍。几年不见,余宗伍显得很有些仙风道骨了,言谈间更是透露出一种深高莫测的玄机。余宗伍要去云游名山大川,恐今生再难相见,特地前来一晤作别。余贵清闻听此言,几乎是想都没想就决定偕旧主同往。
余贵清此一去就再无音信,余魏氏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头两年还算可过,接下来,战乱且逢天灾,五谷歉收,日子就过得捉襟见肘。一日,有去景德镇贩瓷回来的邻里对余魏氏说,在景德镇遇见余贵清了,他在一间瓷窑当账房先生。余魏氏当即就决定卖了家里的房屋和几亩薄田,去景德镇寻夫。余魏氏带着三个孩子来到景德镇,很顺利地就找到了那间瓷窑,但窑主告诉她说,前几天有一位道人把余贵清带走了。这下子余魏氏可真的是瞎天无路了。来景德镇时,一路上车马舟楫,盘缠几尽,眼下该如何是好?思前想后,余魏氏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乡去。家乡人熟,遇事或许有个照应。只是没有了盘缠,只能靠两条腿徒步了,两个幼小的女儿怎经得起如此折腾?想到这里,余魏氏泪如泉涌。
余魏氏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景德镇。他们是腊月二十八上路的,一路走来,半月有余。眼看着行程过半,家乡只在百里之遥,却听说前方打仗,过不去了。余魏氏没有了主意,拿眼去瞅自己的儿子金哥儿,那无声的语言是让儿子帮自己想个法子。金哥儿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他看懂了母亲的心思,便对母亲说:
“妈,前面过不去,两个妹妹也走不动了,我看不如找个地方住下来,我去给人打柴、放牛,养活您和两个妹妹。反正,家里已经没房没地了,回去也不知道怎么过。”
余魏氏觉得儿子的话很有道理,只是眼下到哪里去找地儿落脚呢?

2、谋生计乖儿子为母分忧解难
正月末的一场大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八十岁的老人都说从来就没见过。嘉鱼县陈家老屋的村民们一大早就听说村东头的财主陈大善人收留了逃难的一家母子四人。陈大善人发现他们时,那母子四人蜷缩在山神庙的墙角落里快要冻僵了,幸亏发现得及时,要不,非冻死不可。
余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