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2009年正值牛年,上演牛娘戏成为广西岑溪的一件盛事。正如民间诗歌所唱:咚咚锵锵锣鼓响,牛哥牛姐演戏来。长长的水袖宽宽的带,痴痴的婆婆看戏来。板凳一张羽绒服一件,牛年的寒冷快离开。过年最是好季节,节前
2009年正值牛年,上演牛娘戏成为广西岑溪的一件盛事。正如民间诗歌所唱:咚咚锵锵锣鼓响,牛哥牛姐演戏来。长长的水袖宽宽的带,痴痴的婆婆看戏来。板凳一张羽绒服一件,牛年的寒冷快离开。过年最是好季节,节前节后戏连台。村东稻田已收割,村西大树又开桠。村南新居入伙啦,村北人家炒新茶。牛年大演牛娘戏,东西南北摆戏台。
今年的岑溪冬天有点冷,但冷不坏那演戏的和看戏的。晒坪上,古榕下,割后的稻田旁,牛娘戏开演了。岑溪春节期间节日多,有农历二十三小年夜,大年三十晚,初一春来,初二年开,初七人日,初九初十专门为男孩而设的上灯节等等。每一个节日,十大碗的菜,七茶八酒自不必说,更有牛娘戏的演出为节日增添了光辉。这不,今年刚刚是大年三十晚,比较抢手的绿云牛娘戏团下一个月的演出都安排好了。
因了牛娘戏,岑溪于2002年被命名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作为《中国戏曲大全》里的剧种,与其它地方的一样,牛娘戏的应运而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元末明初,岑溪流行着唱春牛的习俗。每年开春,农人便在村头晒坪,用泥塑成春牛,由当地有名的长者执鞭抽牛,口中念念有词,有说有唱,保佑天宫风调雨顺,接着围观的群众也争相举鞭抽打春牛,边打边唱,手舞足蹈,祈求平安。到了500多年前。唱春牛经过历代转承和演变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农事劳动的情节增加了一整套舞牛动作。舞牛时,有两个插田姑娘伴唱,唱词也大为增加,并有了简单的牛娘音乐唱腔。后来又增加了鼓锣等乐器,一些民间艺人还把生活中的事通过舞春牛唱出来,也是即兴演出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后来民间艺人就把唱词记下来,经过收集整理,并在演出时加进了一些生活情节,形成了最初的牛娘戏。
现在演出的多为古装牛娘戏,其舞台多为临时扎起来的。当然也有在岑溪城里演出的,那场面可就热闹啦。在岑溪市人民广场,数十万元的音响,真的把个平日里的乡村野味打造得更有滋味。乡村的灯光自然是几盏电灯或者日光灯之类,谈不上什么刻意的装饰。灯下的布幕或者演戏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穿着,均为大红大绿深黄等鲜艳夺目之色。一个牛娘戏班常在八、九人左右。我想,这大概因为人太多,对于这些亦农亦演的剧团来说不合算吧。这样,角色反串的现象较为突出。刚刚才是青衣相公,换了衣服帽子出来就是鸣锣开道的公差:一会儿是娇喘微微香风细细的小姐,不定又会再扮一个手拿莲灯,目下无尘的仙姑。就在这轮换和反串之间,仍然能保持戏剧紧凑得一环扣一环,而毫不显手忙脚乱。这也是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
笔者来到了边远的乡村水汶镇,正好台上的场景是公堂上,将军正统领着万马千兵吆喝:粮草够唔够?兵马足不足?台下观众亦会跟着自然回答:“够!”“足!”这时候,如若演出时恰逢冬季,喊声要喊得北风一阵阵缩退去了呢,而演戏的看戏的兴正浓,可说是:此时演兴得人意,此时鼓乐夺人心。怪不得我们岑溪昙容镇有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老戏迷,常年看戏之时,看中了台上小生,惜这戏缘把女儿许配给他。这不算,女儿还跟着演戏,老戏迷也索性当了演戏人。亦可见,看戏演戏之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角色的转变也和社会其它门类相同。
“不就是演员唱上四句,其中两个压韵的句子,然后打一轮锣鼓吗?有什么好看的!”说这话的,算不得真正的看戏人。哪些夏天摇着大圆扇,冬天烘着火笼来看戏的老人,感受决不这样;哪些一阵风似地坐着摩托车来的,双脚叉在车的两侧相拥看戏的青年男女感受更加不同。
真正的看戏人会领会到戏中真正的兴味所在。就在水袖轻甩时,亦能准确的把握他们表达何种感情。水袖是手势的延伸和放大。岑溪牛娘戏中水袖可当扇子用又可表示含羞等。表示拥抱和握手时,只将水袖扬起,互相搭靠,并不真的拥握。这里,牛娘戏的含蓄也见一二;虽然就牛娘戏总的来说大胆,直白的语言表达才算是突出的亮色。
说到语言,那才是牛娘戏功力之所在。那是带着泥土气息,泛发着泥土芳香的语言。我曾以为语言是要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充分显现其润泽和光度,显示其独特的魅力的。看戏并感受看戏的氛围,才倍感民间语言的丰富性,这戏中的语言本身就是大众之间广泛传播着。看来大众语言既能传播本身就经过筛选,舞台的功能之一便是把这一成果提供了一个再传播的机会-----
如戏中对白“你鸡头鸭脚在我肚”(意即你的什么事情我都知道)。“和尚梳头没髻出,石灰落水一身松”等,说来容易听起来亲切。牛娘戏还大量运用比兴等手法。如:想吃果子上木摘,几时等得大风吹;想娶老婆自己追,几时等得人作媒。”先言果子事,再表婚姻意,比兴有韵致,颇具感染力。《白毛女》是我们大众熟悉的一个剧,曾经作为电影,舞剧等进入千家万户。就是这样一个剧用我们家乡的牛娘戏演起来,仍然能很高的吊起观众的胃口。《白毛女》戏里有一个细节是黄世仁要动员喜儿到黄家。戏中的黄世仁一不说自己家财和富贵,而选择的唱词是:喜儿姐你冇使忧,大串钥匙有你收。一句话,就把对喜儿回来后大权在握,荣华富贵的前景唱出来了,表达好直观,耐人寻味。有时候,戏里的语言表达顺序也不一定很规范,东说一句西说一句也是有的,如《横纹柴》里媒婆的唱词:青菜最好豆腐酿,鸭蛋招待我嫌腥;木上鸟儿我活得下,我嘴儿滑得像青油瓶。一会儿说挑食,一会儿说能言,放在一起了,仍然是手摇葵扇的媒婆自夸的形象。这样不费雕凿,反而平添自然之感。
居然也有爱看牛娘戏之人也爱写诗,像岑溪乡村诗人林翠微就专门为牛年的牛娘戏喝彩了一阵,居然在国内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火了一阵,现仅录于后,作为牛年唱牛娘的一个记录:
瓜子的脸儿黄蜂的腰,小姐的碎步好逍遥。昂然的自信清脆的声,相公的唱腔动人情。唱几句来响一阵锣,戏台下坐着你和我。唱腔里用的是岑溪话,清水白煮的方言感心怀。唱的多是古代的事,唱古抒发今天的情。话说那古代秦香连,凄凄切切如在眼前。话说那幽默的横纹柴,
婆媳间心结一朝开。宁少一杯酒啊宁少三碗茶,不让没戏看的烦闷脸上挂。牛年有四季啊四季有牛娘,生活有滋味啊生活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