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月亮是美的化身。月亮的美首先表现为它的明媚、皎洁、纯净。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得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
月亮是美的化身。月亮的美首先表现为它的明媚、皎洁、纯净。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得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共潮生,光照万里,月光如霜,江天一色,明月高悬,更觉天宽地广。这里写的是春月。其实月到秋天更明媚,更皎洁。杜甫说:“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白居易写道:“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团团新晴月,林外生白轮。”宋代的杨万里说:“青天如水月如空,月色天空一皎中。”青天如一汪清水,而月光则恰似夜空的色泽。月光和天色都发自皎皎的一轮圆月之中。元代耶律楚材写的境界更阔大,“散尽迷云何所有,一轮秋月普天明。”
月色之美不仅明媚皎洁,而且它与阳光不同,它的光辉呈现出青色,它青而淡,略微带点暗,但不隐晦。它暗中藏幽,幽中寓静。月色偏于凉,因而它照在人身上,默默地给人以抚慰。因而月光还具有含蓄美、朦胧美。月色之美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除上所述外,还有宁静美、婀娜美、轻盈美、飘逸美、朴素美、淡雅美、清新美、蕴藉美、和谐美、空灵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月的民族。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月亮具有不朽的生命。月亮成了人们的朋友、知己。爱月如命的李白与月亮一道喝酒、跳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李白对象征光明、纯洁的明月的一往情深。杜甫也是月亮的知音,他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宋代的苏东坡爱月更不必说了,他的《水调歌头·中秋》历代都推崇备至,他的前后赤壁赋,都与月亮有关。现代的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倾倒多少学子?不仅作家诗人如此,音乐家也将月亮当成最真挚、最可信任的朋友,瞎子阿炳一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诉,感天地,泣鬼神。
月亮是如此美好,我们理当去欣赏它、赞美它。可是我们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城市化的今天,真正用心欣赏月亮并把月亮当知音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不信,到了中秋节,我们去看看城市的广场有几个人抬头望月?又有几个家庭全家老小围坐一起一边品尝月饼,一边抬头望月,一边讲月亮的神话故事?表面上每年中秋节也十分热闹,因为这毕竟是“月亮节”,可是人们把主要的心思花在月饼上。其实真正品尝月饼的也并不多,人们把心思都用在月饼之外的包装上了。这真有点舍本求末了。
为什么物质文明越发展、越工业化、城市化,人们对月亮的感情反而淡薄了呢?我主观猜测,大致主要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月亮是属于精神的。而今金钱成为古国上空耀眼的明星。一些人的眼睛都被孔方兄烧红了,人们成天忙着挣钱,忙着购房子(当然是越大越好)、装修房子(当然是越豪华越好),购买小轿车(当然是越贵越时髦越好),衣服鞋子越是名牌越是高档越好。可是大、豪华、时髦、高档都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空间的对比而变化,于是人们一轮又一轮地去追逐物质,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可是我要说,物质和精神是人类两大需求,二者不可或缺。当物质生活能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时,别忘了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喂养。
其次,月亮是好静的。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心态也跟着浮躁不安起来,连整个城市也跟着浮躁起来。许多人追求表面的热闹,一些人追逐官位权势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一些人日思夜想如何积累财富,一些人一味地超出自己的心智、能力去追求名校和高级名称。如此一来,又有多少人去理睬那天上的皓月呢?
再次,人们喜欢月亮是喜欢皎洁明媚的月光,可如今城市的楼房做得越来越密集、越来越高,月光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不说,那浑浊的空气,那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将月光搅得无精打采,黄黄的,昏昏的,哪里还见昔日的风采?
我们何时恢复人类固有的自然的天性,去找回心中失落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