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地洞》的卡夫卡
作者:咄唶时间:2025-04-28 07:44:19热度:0
导读:提及西方现当代文学,不能忽略“现代派”。而提及“现代派”,则不能忽略卡夫卡。所谓“现代派”并非单一状态,而是形形色色的有意识反叛传统,标新立异的文学形式的集合。“现代派”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昂
提及西方现当代文学,不能忽略“现代派”。而提及“现代派”,则不能忽略卡夫卡。所谓“现代派”并非单一状态,而是形形色色的有意识反叛传统,标新立异的文学形式的集合。“现代派”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昂首前行的路上,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西方国家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们普遍感到理想破灭,生活空虚,精神苦闷。一些写作者将这些灰色的现实和情绪化为文字,成就了若干经典文本。
在这些成就斐然的作家中,弗朗茨。卡夫卡无疑是最为杰出和特别的一个。今天,当我漫步在世界文学长廊,逐一审视这些令我高山仰止的人物,却发现,一个瘦削的身影,独自在灯火阑珊处。
假如你在1907-1923这16个年头里的任一天,走进奥匈帝国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市“工人事故保险公司”,推开某一间办公室的门,会看到办公桌后端坐着一个瘦削的年轻人,他用略带忧郁而清澈的眼神注视着你,彬彬有礼地说:您好,有什么我可以效劳的?他就是弗朗茨。卡夫卡,这家公司里众多小职员中的一个。这个身份伴随他直到生命消逝的前一年。
与此同时,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位法国20世纪伟大的意识流小说大师已经凭借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在少女们身旁》(《追忆似水年华》第2部)名扬天下;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最著名的作家,也用自己的代表作品《尤利西斯》惊动世人。而我们的卡夫卡还只是欧洲文坛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可是这并不妨碍他在死后声名鹊起,和以上二位共享“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之美誉。
他的众多作品予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恐惧,绝望与逃避。对身周环境的恐惧和绝望浸透密密麻麻的文字,似乎逃避是唯一的选择。据说他曾刻一句名言在自己的手杖上:每一个障碍都可以粉碎我!
且看他的逃避,以《地洞》为例。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但是这个主人公却是身份不明,是人,还是拟人化的动物?如果是动物,那么它是老鼠,是鼹鼠,还是穿山甲?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然则,它挖这个地洞做什么?是防御天敌,储藏食物,还是仅仅喜欢这么做?我们同样不得而知。这个洞穴是否真的存在呢?未必,一切看你的理解。
总之,主体不明,客体不明,一切皆在朦胧中,深得中国道家思想之精髓。若即若离,心自空明。事实上,卡夫卡确实对中国的老庄思想很感兴趣且认真研读过。小说里,主人公在修建洞穴的工作中得到乐趣,因为它创造了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它生存的意义和保障。它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又成就了它。一般人无法理解的荒诞,经由作者之口严肃而顺理成章地说出来。在我看来,主人公---这个不知名的动物其实就是卡夫卡本人内心的写照:终其一生,他都在逃避这个自己所不愿面对的社会。还有,家庭。这个性格阴郁的犹太青年曾伤感地说过:在我自己的家庭中,我却是个陌生人。对此,他那俨然家庭暴君一般的父亲难辞其咎。根据荣格的理论,人一生中最大的心灵阴影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伤害。而卡夫卡,便是一生都在躲避阴影的人。想到这里,我便明白了他目光中的忧郁何来。
下班了,“工人事故保险公司”的小职员弗朗茨。卡夫卡看了看墙上的挂钟,起身穿上大衣,拿起礼帽,默默走出冷冰冰的办公楼,抬头看看阴霾的天空,戴上帽子,转身汇入街上的人流,愈行愈远。---他终究还是逃不出这个世界。
合上书本,我不禁对封面上的卡夫卡投去悲悯的目光。如同他看待镜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