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爱情,是自己的;而婚姻,却是命运的。爱情是主观的感情的;而婚姻则是客观的理性的;爱情,可以摒弃现实中的物累而产生并蔓延;而婚姻,则以实实在在的物质现实为基础而产生和继续……我们崇尚精神自由和心灵自由的
爱情,是自己的;而婚姻,却是命运的。爱情是主观的感情的;而婚姻则是客观的理性的;爱情,可以摒弃现实中的物累而产生并蔓延;而婚姻,则以实实在在的物质现实为基础而产生和继续……我们崇尚精神自由和心灵自由的愉悦,崇拜高尚的爱情并且为了高尚的爱情而摒弃现实又被现实所摒弃,因为爱情是高尚、精神而进步的;我们厌恶婚姻,因为婚姻是庸俗而物质的。
一定的生产资料物质基础决定以此为基础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精神范畴,除了少数一些人的超现实主义外,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是这样的:人们爱是一回事儿而婚姻则又是一回事儿,就因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存在着严重的程度差。忠爱的因为物质条件(此处的物质条件并非经济钱财而是双方人员的思想意识和处世标准如封建落后愚昧、男尊女卑和不够开化和发达)的牵绊走不到一起,而具备了物质基础走到一起的又是心灵的天涯陌路之人,直弄得劳燕分飞有情人成不了眷属。如果你的爱情与婚姻是一致的,你与相爱的人结为连理和百年之好,那将是最好的结局。而现实中却往往是物质条件跟不上,人们局限和拘泥于外在的物质形式,思想落后保守而且不解放,所以爱的没劲,婚也无趣,生活没有奔头;又由于物质经济条件跟不上,思想严重被缚束,所以人们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制造了许多麻烦、遗憾和苦恼。直弄得一代代年轻人,走投无路、恨不得全都剃度了出家脱逃。
爱情是谜语,没有人能知道谜底和准确地把握结果,爱不爱是自己的事,而婚不婚能不能婚和成眷属却要看命运、机缘和天意;婚姻是围城,即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而是为结婚而结婚,人们走进去往往便迷失了自己,而终其一生也走不出“情关、责任、义务和道德”这座围城……
记得《现代文学》中,有一课是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教我们《现代文学》的是一个六十花甲的老教授,他虽然年纪一大把,人却一点也不封建,相反却超常的开朗和进步,他声如宏钟正义凛然地反复讲述和强调“莎菲女士”是一个有着叛逆和进步思想并追求婚姻与爱情的一致性,即“灵与肉”一致性的进步女性,当时由于《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小说惊世骇俗,使女作家丁玲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也使《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日记体的小说成为继《沉沦》之后,又一篇长时期受到毁誉并举之作。当时老师慷慨陈词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因为这个问题的确太尖锐了,而如今年龄渐长、阅历渐深,才知道丁玲通过莎菲女士这个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灵与肉”的问题,非但不进步不超越,而是早就面临并该解决的问题了。
婚恋中关于“灵与肉”的问题是客观存在且回避不掉的——且不论高下优劣尊卑美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长相问题,又有一个灵魂问题。爱情是因为两个人志趣相投,才相恋和相爱,侧重的是精神;而结婚本应是爱情的结果和延续,侧重是以后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要进一步将爱情物化,要繁衍生息和传宗接代。而且结婚就不是光要把两颗心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把两颗心充分结合在一起的,应是爱情的范畴和任务;结婚本身侧重的就是两个实体的结合、对立统一和化二为一。肉体是灵魂的载体;灵魂是肉体的依附、提升、反映和表现,一般是有什么样的肉体便有什么样的灵魂,但也有大相径庭、大反大悖的。灵魂之与肉体,犹如生产关系之与生产力,一般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但是生产关系一但形成,它便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灵魂也是这样,肉体是为灵魂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决定灵魂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原本是这样的,可是实践、生产活动和生活告诉我们,这只是开始或前半生,到了一个人的后半生的时候,这种规律和情况便会反其道和反规律而行——进行互换,因为一些人泛泛地一味依仗肉体和先天条件去掠夺和无功领受一些本不该属于他的事物和东西,长此以往,另一部分人势必就无法得到原本应该属于他的事物和东西……或是出于人本身,或是出于天道,这个客观事实和规律就会在你我和众生之间悄悄地上演、进行和转变。一如演戏和角色,一个角色的戏再多再主要也有演完的时候,也有退场的时候,也有让出舞台让别人上演的时候,即优劣转换。但这也只是据一般情况而言,还有一些少得如凤毛麟角类的人或事从一开始或根本上就不能去用一般人的情况去衡量,它们天生非佛即道,有超越一般和常人的做人良质、悟性和至情至性,根本就在世俗外,而不落世俗的流和随世俗的波,这类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人,非超常的高尚,即有圣贤的气度骨骼,气宇轩昂非流俗可比可逼。——这些中肯之言和见解及规律的总结,为我们一分为二看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忠告——让人们注意,也许上帝它老人家是善开玩笑的,故意把优秀地灵魂装在简陋的容器中,而又把劣质的灵魂装在精美的容器中呢?但世俗者的选择往往是表象和肤浅的,而那些非佛即道、高人和圣贤者们抉择时,凭借的往往是慧根、宿慧和穿越表象、现象乃至假象及伪善的法眼和第六感觉及必要的理论。
唉,所以吗,古来圣贤皆寂寞!它们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角落,做着自己想做的人,拒绝着世人威逼利诱的多番同化,而宁愿做作古的泥塑和兵马俑,也不稀罕和羡慕世人肤浅和庸俗的快乐和生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另外一番世俗中的景况:正是世人屡屡失败但又从来不去反思,或来者不拒地去重蹈覆辙——不爱而婚、为结婚而结婚,然后再去离婚、出轨、人在曹营心在蜀汉、朝三暮四、藏娇养秘或混地下情人,高尚和好端端的世道和日子搞得乌烟瘴气、伤痕累累,把个社会和家庭也搅闹的问题层出,离婚率逐年上升,民政部门工作的同志也叫苦连连,直埋怨他们这些人不停地离又不停结,是啊,这婚姻呀要么缔结好了,否则呀你可有的忙了,是越折腾越不是那么回事——正是看透了这无聊透顶的世俗婚姻才令一些人站得离世俗越来越远,社会上因父母离婚而出现的问题儿童和子女也越来越多,世人就是世人你就不能有点出息,让你的婚姻是爱情的结晶,让你的婚姻是为爱情而结婚……但世人的思想是落后到都不能面对客观现实了的思想。我们何不去思考和反思一下,跳出这病态的游戏规则,修整一下这个游戏规则以便它更好地为我们每一个人服务呢?
但任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