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作者:才技时间:2025-05-02 17:35:59热度:0
导读:问题一: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而不是正方形的?问题二:钟表的指针每天重叠多少次?问题三:一个正三角形的每个角只有一只蚂蚁。每只蚂蚁开始朝另一只蚂蚁做直线运动,目标角是随机选择。蚂蚁不向撞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一: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而不是正方形的?
问题二:钟表的指针每天重叠多少次?
问题三:一个正三角形的每个角只有一只蚂蚁。每只蚂蚁开始朝另一只蚂蚁做直线运动,目标角是随机选择。蚂蚁不向撞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四:有八颗弹子球,其中一颗是“缺陷球“,也就是它比其他的球都重。你怎样使用天平只通过两次称量就能够找到这颗球?
以上是微软的面试难题。
类似这样的难题,也曾出现在我们小学生的“奥林匹克系列“的资料书中。
这是数学难题么?显然,如果仅从教学的角度看,当学生实在不知道如何答题的时候,老师看看书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然后讲解清楚就行了,同时,学生也知道了答案,没必要深究下去。
仅此而已么?实际上,它不仅仅是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前需要练习的一种类型题,更是生活中的难题。不是么?人们每制造或者发明一个物品或者一种工具,是为了节省、便利、高效,说白了,就是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状态,实现最大效益。
遗憾的是,还是小学生的我们仅仅把这一类题叫做“数学难题”或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题”,极少注意到它的本质所在,老师也没有做过多的指引,要答案么?“参考答案”里面有;不明白么?我给你讲解讲解;明白了,写在作业本子交了就行。当再一次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求助“参考答案”。
其实,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一种思维,善于解决难题的思维,灵活多变,多角度思考。生活需要的就是这些。
我很怀念小学一个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在讲解解决问题思路的时候,使用错误的数据。目的在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遍,而不是“照搬”。又或者,当天讲解完毕,第二天拿一模一样的题来考试,测试你的“吸收能力”。但结果往往很不理想:有的学生要么照搬数据,被批了个“大叉”;要么就是根本想不起来昨天那道题是怎么解答的了。
到现在我才发现,对学生们影响最大的是老师,大到教学方式的实施、为人处事小到一举一动,比如:某一天,老师心情不好,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惩罚了平时不听话的学生,他(她)会记住一辈子的。
所以,为人师表者,需谨慎,切莫误人子弟!